近年来,黑龙江省已有抚远市、汤原县、漠河市、虎林市先后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这四地的创新实践基础上,黑龙江稳步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持续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塑造绿色新动能与新优势。
01)增绿护绿,加强生态保护守好绿水青山
漠河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中“东北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漠河林场经历了林木采伐、抚育间伐、停伐保护和生态转型等阶段。如今,林场职工由采伐工转变为护林工,森林植被覆盖率提升到92.66%。
为守护来之不易的森林资源,林场防火专责齐永刚与巡护员在防火期加强巡护,开展“三清”隐患排查。“漠河林场所处的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多发,每年防火期我们都会着重关注雷击火。今年我们使用无人机开展‘追雷行动’,对落雷区域进行快速反应跟踪,有效控制雷击火及次生事故发生。”齐永刚说。
与此同时,漠河林场还建立起视频瞭望系统和视频热点监控系统,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瞭望、监测。
近年来,抚远市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并先后制定《抚远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抚远市生态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等方案,出台《抚远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抚远市湿地保护条例》《抚远市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
佳木斯市抚远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金华表示:“相关规划方案和法规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此外,抚远市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我们坚决不予审批,从源头杜绝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落地。”王金华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抚远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02)多元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抚远市的清晨,不仅有祖国第一缕阳光,还有东极鱼市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每天,有6万公斤的江鱼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王金华介绍,抚远市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处,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带来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这里拥有鲟鳇鱼、大马哈鱼等100多种冷水鱼。
近年来,抚远市突破鲟鳇鱼养殖瓶颈,并以鲟鳇鱼为原料,研发鱼子酱、胶原蛋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年加工产值超过5亿元。
此外,抚远不断加快渔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逐步构建起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在汤原县黑金河寒地龙药种植基地,一串串饱满的五味子挂满枝头。
汤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许敬山介绍:“汤原县种植的五味子品质受到市场认可,去年基地五味子总产值近700万元。”
近年来,汤原县积极培育发展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各林场和乡镇村屯因地制宜,通过带地带资入社、集资入股、大户种植等经营模式,打造以黑金河五味子为代表的10个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万亩,预计可产中药材2.4万吨,产值达12亿元。”许敬山表示。
位于虎林市西北部的七虎林林场是天然的野生刺五加生长孕育地。七虎林林场场长赵洪奎介绍:“我们依托优越的林下栽培条件和成熟的栽培技术,不断壮大刺五加人工栽植产业,并且带动林场职工和周边村民在农闲季节参与刺五加栽植,帮助大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如今,山林间的生态资源正转化为经济收益。虎林市野生刺五加生长范围达76万亩,总储量约2万吨。规划仿野生种植面积34万亩。现有16家相关生产加工企业,拥有多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创新平台,为刺五加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03)越冷越“热”,让冰天雪地成为金山银山
冬季的漠河,最低气温突破零下50摄氏度。
在许多人眼中,这样极致的寒冷是发展的天然劣势,但在红河谷寒区测试基地,这份“冷资源”正被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热优势”。
每年冬季,一辆辆测试车在冰雪圆环跑道上加速、疾驰、转弯、漂移。“在极寒环境下测试各种车辆性能,是新车上市前的重要测试事项之一。”曾来此开展测试的某车企负责人说。
据了解,近年来,漠河市抢抓我国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契机,为车企提供寒区科研、认证、产品测试等服务。
“我们每年可供开展寒区试车的时间长达5个多月,能够弥补其他地区测试周期短、时间集中等短板,还能满足各种寒地测试项目的需要。”红河谷寒区测试基地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测试基地累计接待车企50余家,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试验车辆1300余台,试验人员1800余人,带动地方就业300余人。
除了漠河,近年来,汤原县挖掘冰雪资源,推出冬季旅游新产品、新线路,不断丰富冰雪活动内容,促进冰雪经济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四季全域”汤原旅游高质量发展。
林场的郁郁葱葱,鱼市的热闹喧嚣,药田的硕果盈枝……黑龙江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未来,黑龙江省将持续深化“两山”理念实践,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