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环长青与中环丰清组织20余人精英团队召开业务转型升级、服务迭代吹风会。面对环保咨询市场的最新需求,结合环评审批改革深化、行业格局重塑及经济环境承压的多重挑战,与会成员围绕行业趋势、战略调整、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抒发己见、深入研讨,凝聚转型共识,擘画发展新路径。

会上,吴靖总经理率先剖析行业发展形势与企业人力规划。她指出,自环评审批体制改革以来,行业业务总量持续下滑,未来新修订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将进一步压缩部省级审批体量,公司传统优势业务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宏观经济下行导致环保行业投资收缩,土壤地下水等核心业务遭遇市场内卷挤压,行业正从 “基建红利期” 迈向 “运营深耕期”,企业需主动求变以应对结构性调整浪潮。基于此,公司将优化人力配置,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转型提供组织保障。

质控中心主任朱敏高级工程师围绕投标文件编制、投标关键注意事项展开详细讲解。发言中,朱敏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投标文件编制的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性、资质材料真实性等方面进行细致讲解,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把控编制质量,确保文件符合招标要求。针对投标过程中的常见风险点,她明确了资质审核、报价合理性、截止时间把控等注意事项,提醒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意识,规避潜在问题。公司现在参与的投标项目很多是单体千万元以上的重特大项目,在技术团队转型升级复合型发展过程中更要体现细致入微孜孜以求打胜仗、拿结果的工作传统和作风。

生态智慧中心张海涛博士聚焦 “十五五” 生态治理目标与需求变化展开重点阐述。他强调,“十五五” 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生态治理已从单一工程修复转向系统治理、质量提升阶段,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流域水生态修复、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等领域成为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核心。结合自身专业领域,他提出公司需锚定 “精准化、一体化、长效化” 方向,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创新与生态治理一体化方案设计能力,将业务重心向存量污染场地综合治理、流域水生态系统修复提质服务延伸,精准对接政策导向与市场刚需。

咨询中心郑连臣高级工程师简明扼要分析咨询业务现状与趋势,明确转型路径与注意事项。他表示,当前环保咨询业务需突破传统模式,依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规划环评的指导作用,拓展全过程咨询、精细化管理、系统性服务等增值服务。
咨询中心温欣欣高级工程师结合行业实践补充建议,强调转型需平衡经济走势、行业趋势与自身优势,在纵向深化核心技术能力的同时,审慎探索跨界融合机遇。

地下水中心陈美平高级工程师分享项目前期工作经验,从市场调研、需求对接、方案设计、风险规避等维度提出实操建议;详解地下水中心结合城市垃圾填埋“一厂一策”的政策要求,研讨团队下一年度项目储备情况,为转型期业务衔接提供支撑,陈老师的发言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低调内敛不浮夸;彰显地下水团队夯实业务根基的务实态度和工作作风。

地下水中心王亚楠老师结合自身在属地环保局的“驻管经验”,从沟通、协同到满足局领导及科室领导对业务服务的技术需求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政策-执行”;“业务-项目”;“驻管-服务”;“指令-闭环”等诸多流程细节与服务的可提升环节,王老师的发言温润并蕴含力量,细节拉满并就同一事项中,从甲方、乙方两个不同视角进行剖析解读,对技术团队如何更好提升客户满意度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地下水中心李英华高级工程师在发言中,就内蒙巴彦淖尔、新疆巴州两个地下水调查“双巴项目”的完结与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技术分享,从源头管控、供应商管理、技术结果呈现、专家评审、项目完结审计等诸多方面总结得失经验、分析不足,就项目与团队转型提出了非常多的个人体验;李老师说:过去技术管控多是百万级项目,现在团队承接的项目起步很多已是千万级项目,从项目量级到业主要求;从项目包装到服务结果呈现。均是指数级的飞跃,对团队管理与人才梯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董事长穆彬作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与会人员的建设性意见。他强调,生态环境领域正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美丽中国”的深刻变革,市场需求在转型升级,要求技术团队要适应市场的迅猛变化,团队“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行业淘汰整合加剧的现状,全体员工需主动学习前沿专业知识,向多面手、复合型人才转型,减少各类中间环节提升利润;强化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能力。他号召团队挣脱传统业务惯性,立足自身优势精准定位,在行业结构性变革中抢占发展先机,以坚定的转型迭代应对市场变化,应对未来挑战。

此次吹风会的召开,标志着中环长青与中环丰清正式启动战略转型布局。面对 “十五五” 绿色发展新征程,公司将以人才为基、以创新为翼,主动适应行业从 “建设时代” 向 “运营时代” 的转变,在生态治理新赛道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